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我院举办教改项目与 教材建设交流活动,助力教师能力提升

作者: 时间:2025-11-10 点击:10

2025年10月24日,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4期“教与学工作坊”之能力提升:教改项目和校级教材交流活动。本次活动由我院和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由我院教工党支部、国际政治系和学院工会承办。本次活动聚焦教学改革项目申报与教材建设实践,为全院教师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经验交流平台。我院党委书记朱政辉、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陈文举同志及两院20余名教师莅临参加。

活动由教工党支部书记贺喜副研究员主持,现场气氛热烈,教师们参与积极。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并非易事,但当教师们坐在一起分享经验、交流心得时,前行的道路变得清晰而宽广。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工作坊,他们对教改项目的申报流程和教材编写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为今后更好地开展教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杨泽铭老师进行申报指导)

01 项目申报指导:破解教师申报痛点难点

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杨泽铭老师首先为与会教师带来了详尽的教学类项目申报指导。他系统介绍了广东省和暨南大学教学类项目的总体情况,并重点分析了当前国内教学改革的新动向与各类教学项目类别。杨老师结合国际关系学院教师在教学项目申报过程中的实际案例,有针对性地剖析了本院老师项目申报中的痛点与难点,对申报书填写规范、研究内容设计、创新点提炼等关键环节给予了具体指导,帮助老师们规避常见错误,提高申报成功率。杨老师还特别强调了教学改革研究的前沿趋势,鼓励教师们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与专业特色,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实践意义的课题方向。


(程晓勇教授分享发言)


02 成功经验分享:从个人实践到理论思考

我院党委副书记、教授程晓勇教授基于个人成功申报校级、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的经验,向与会老师分享了其宝贵心得。他详细介绍了从项目选题、论证到实施的全过程,展示了如何将教学实践中的思考系统化为研究成果。程老师还深入分析了课程思考与教材编写之间“学用相生”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教材建设应当与教学改革相互促进,将教学实践中的创新成果固化为教材内容,同时通过教材编写系统化梳理教学思路,形成良性循环。“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我们要切实做到对课堂负责、对学生负责,不断提升教学能力。”程晓勇在分享中强调,教师应当坚持科研与教学成果并重,把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积极参与教学竞赛和教改项目,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03 教改与教材融合:守正与拓新的实践路径

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王璐老师以“守正与拓新-从教改项目到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为题,分享了其跨学科的教学研究实践经验。她系统阐述了教改项目的问题意识培养、申报策略制定、课程建设的价值引领以及课程团队建设等关键议题。王老师提出,教材迭代应当与教改项目相互支撑。扎实的教学基础是申报教学成果的源泉,而教学研究成果又可通过教材形式加以固化与推广。她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如何将教改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实现教学的持续改进与创新。针对课程团队建设,王璐老师强调了老中青教师传帮带的重要性。

04 工作坊长效机制:构筑教师发展支持体系

本次教改项目与教材交流活动是我院“教与学工作坊”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作坊旨在为教师打造一个常规化的教学经验交流与专业发展平台,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分享教学经验与研究成果。

我院近年来高度重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通过多种形式帮助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学院始终坚持所有教授参与本科课程授课的原则,确保优质教学资源的持续产出。

教学工作坊作为教师发展的支持平台,已经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教工党支部、国际政治系和学院工会共同参与组织,保证了活动的专业性和广泛参与度。本次交流活动结束后,与会教师普遍认为,这种针对性强的专题培训对提升教学研究水平具有实际帮助。国际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程晓勇表示,学院将继续加大力度鼓励教师优化课程,推动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深度融合,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保障。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我院教师在教改项目申报与教材建设方面有望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文字:张舒翼

校对:许韩芃

初审:陈小琰

复审:贺喜

终审:鞠海龙 朱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