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有恙,四海同心
2020年开局,湖北武汉突发特殊肺炎病例,随春运的大规模人员流动,新型冠状病毒迅速传播,神州大地狂遭病毒肆虐。党中央迅速行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指挥。武汉封城,普通民众自觉居家隔离,各地医疗和建筑等专业人士逆行武汉,在沉寂的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争分夺秒的防疫抗疫大战“疫”。
在这场救援武汉、救助中国的战“疫”中,像以往一样,海外华人这个群体继续谱写着一篇篇爱国爱乡的精彩华章,他们采购医用防护设备寄回国内、自发组织捐款捐物、纠正当地媒体的偏见报道、为中国的抗“疫”正名发声……
我院在读博士生、新加坡鸿德集团董事长张原天博士虽身处异乡,但无时无刻不在关心国内疫情防控工作。为了采购到更多物资,张原天博士和他的家人、团队都是全球全时区密集工作,不分日夜多方奔走,倾尽全力而为之,采购网涉及亚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几十个国家。据不完全统计,截止日前,张原天博士已通过中国侨联向广西协力扶助基金会捐赠包括N95口罩3480只,一次性口罩 305383只,消毒液100瓶,一次性手套 46.1万只,防护服2500套在内的抗疫物资。
“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一只口罩、一件防护服从海外踏上中国的土地实属不易,都凝聚着很多华侨华人对家乡的真挚情感。”张原天博士捐赠的每一箱物资上面都印着鲜红的国旗,写着“赴国难、忽如归”等中文字样,并落款“无名氏”。张原天博士表示,这个海外的“无名氏”并不孤单,“无名氏”仅仅是这次广大海外华侨华人为祖国贡献自己力量的一个缩影,这个渺小的无名氏代表着对祖国的真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随着一批批抗疫物资安全抵达国内,张原天博士终于安心了不少。3月5日凌晨4时,他挥毫写下:《蒙恩惶恐承谢共抗冠疾之同袍》
不才初辞故土凡三十载,筚路蓝缕,玉汝于成。不诱于誉,不恐于诽,不骄,不馁。幸逢华夏盛世,略有得志。
然,木有本,水有源,树高不忘根,岂敢忘忧国。
今,山河有恙。故,寒灯独不眠,夜夜思千里。
承蒙诸位巾帼贤杰多日倾身、用心、出力以佐之,合力盏灯,以照他人。正谓千里
欺孤,独木不成林,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此事绝非敝姓之功也,临语涕零,不知所言。
末,有事考功,业广惟勤,殚智竭力,事定犹须待阖棺。
唯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行无愧于人,止无愧于心。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华侨华人们再一次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情系祖国、心系家乡的大爱情怀,用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赤子之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赞歌。
大爱无疆,心系中华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莅校视察并勉励全体暨南学子好好学习、早日成才,为社会作出贡献,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
“侨”既是文化主体,又是文化的传播使者,暨南大学华侨华人和东南亚研究历史悠久,实力强大,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和学术影响,暨南大学在文化传承方面“前程远大”。2011年,暨南大学整合全校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成立了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自此,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既是我院师生的责任,也是我们的目标。
2019年,张原天博士心系母校和学院,在学校113周年校庆之际向学校捐赠2150万元,用于学校建设及设立暨南大学-张原天博士奖学金、“暨南大学·张原天中华文化传播基金”和“暨南大学·张原天一带一路华语文化教育基金”。
此前,首届“暨南大学·张原天中华文化传播大赛”系列活动率先开展,包含中华文化才艺大赛、中华文化传播使者年度人物评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及优秀项目培育计划三个项目,我院“暨侨”项目也成功入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团及优秀项目培育计划。
据悉,在我院在读博士研究生的张原天之前已经在不同国家获得多个博士学位。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张原天博士,听听他对铭记中华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民族血脉的心声。
张博士您好!您一直致力于公益慈善事业,不仅在我院设立了“张原天博士奖学金”,还在学校113周年校庆之际向学校捐赠2150万元用于鼓励和支持全球华人华侨学子投身到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您能不能和我们谈谈您设立奖学金的初心是什么呢?
我设置这个奖学金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现在在海外有一大批第二代、第三代的华人,华文他们都会讲,但不会写也不会认,很多人最多就会写自己的名字。譬如说你给他们看“人民日报”四个字,连一起知道什么意思,四个字分开,他们就不认识了,就是那种华文水平。还有很多海外的华人,他们对中华文化是没有太多概念的,有的还不太认同自己华人的身份,这是很令人遗憾的。如果通过暨南大学举办一些传播中华文化的活动,让大家对中华文化有更多了解,也知道有像暨南大学这样研究华侨华人的大学,我想这首先对海外华人的建立身份认同是有帮助的。
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找到一个或数个最优秀的华人学子,只要你是中国人,或海外的华人学子,都可以参与进来。现在有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他在社会评价或其他方面可能表现不会非常均衡。但一个优秀的人才,不能只有一个方面好,应当有一个全面的评价机制。所以我们设计了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里面的评价指标非常细,有一百多项,包括思想品德、对社会的贡献等等,其中考试成绩所占的比重非常低。这就像老师给分,如果平时成绩占的比重很高,那么学生就不会只盯着期末考试成绩这一项,而是在平时就多下苦功,会在意平日一点一滴的积累。这些点点滴滴积累起来,才会塑造成一个优秀的人,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这项奖学金中有150万是专设给我们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那么张博士您对我们学院在奖学金的使用方面有怎样的期待呢?
首先这笔钱我们是捐给学院的,至于具体怎么用,全权交由学院做决定,我们不作任何干涉。这里主要谈谈我主观上的出发点。我们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有很多教授是从事华侨华人研究的,他们一辈子奉献在华侨华人研究上。我们就希望能在经费上给教授们一些补贴。另一方面呢,学生们去外面调研,联系海外华人收集资料,同样也需要资金上的支持。所以如果学生有需要,也可以提出申请。现在很多决策是共同讨论研究产生的,老师、学生在研究上有需要,都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决定这笔经费的用法,就比较理想。
我们关注到,您还捐赠了1000万用作暨南大学中华文化传播基金会的资金,那么关于如何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的问题,您在具体操作上有没有什么建议呢?
“把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湖四海”,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为这件事情开个头,相信后面会有很多人把这个事情接力做下去。我们很多知名的杰出校友都很有抱负,他们做的一些事情会影响到后面的人。比如我们的校董曾宪梓博士,暨南大学现在的曾宪梓科学馆是他出资建设的,我们看到曾宪梓科学馆的时候,也肯定会受到曾宪梓博士的影响。虽然过去的人不能说话,但留下的人和建筑会帮我们说话,这本身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传承了。
我们知道张博士您是新加坡华侨,同时也做过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研究,能不能谈谈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像您这样优秀的华侨华人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老一辈的华侨华人在海外对祖籍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出钱出力,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值得我们尊敬。在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是海外华侨华人最大的底气。背靠着逐步强大的祖国,华侨华人在海外的地位也不断提高。我们对民族的感情需要代代相传,永远延续。国家培养了我们,我们也该为国家做出贡献,为社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了。祖国需要我们华侨华人,不仅需要精神上的奉献,更需要行动上的奉献。大家都知道,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 得到国际社会特别是沿线国家积极响应。共建“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我们要响应祖国的号召,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奉献我们的力量。
张博士您现在也是咱们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一名在读博士生,能不能给我们这些师弟师妹提供一些意见或建议呢?
要多走出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对学生来说,课堂很重要,但社会实践和行动上的积累也同样重要。尤其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研究华侨华人,对于一些重要的地方、重要的国家,要多出去看一看。去过的国家、见过的人,深入的调研,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有助于我们做研究写文章。我们在华侨华人研究院,接触侨胞的机会很多,大家要多和他们聊天,认真听听过来人讲的一些话。如果成为朋友,也可以相互帮忙,彼此搭把手,这就是资源。无论走出去也好,和长者聊天也好,都是在“扎根”。对植物来说,叶子长得好不好,要看根的发育。可能这样做的好处一时间看不出来,但是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张原天现任新加坡鸿德集团董事长,先后留学英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欧洲等国家地区,已获得多个硕士和多个博士学位,二十多年来从事学术研究、商业运营和投资等;2017年被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授予“中国侨联新侨创新创业联盟理事”,2018年获中国侨联、国务院侨办颁发的“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
采访人:周毅、王昊、孟思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