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站在第二文科楼614办公室敲门询问时,一位年轻的女老师面带亲切的微笑站起身来。她便是前不久荣获“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称号的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团委书记、辅导员吴晓华。
自2011年担任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团委书记以来,吴晓华与学生和谐相处、平等交往,积极鼓励、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创新思政工作手段,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提高学院团委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把学生当“孩子们”的她有着高“人气”
提起吴晓华,几位受访者都不约而同评价道:“她是一位像姐姐一样的老师。”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教务秘书栗素娟回忆道。去年她刚在现在的岗位上实习的时候,吴晓华第一次向她提起学生们的情况时,用的是“孩子们”这个称呼。“这是我印象中第一次有老师称呼自己的学生为‘孩子们’,有时候,她在学生身上付出的甚至比在自己孩子身上付出的还要多。”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研究生会副主席聂励坦言,与吴晓华将近两年的接触,让他对辅导员这个职业抱有很深的敬意,并想投身到这一行中去。
跟过吴晓华的学生干部都知道,她在工作上特别的严格,对很多东西要求得很细致。聂励分享了一件小事:有一次学院学生会公众号的推送配图出现了一点不易被发现的小问题,而且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但吴晓华依然提醒他们改正。
工作上要求如此严格的辅导员,是如何在学生当中享有那么高的“人气”的?吴晓华直言,自己的秘诀就是注重沟通和交流。“从第一天当辅导员起,我就蛮喜欢跟学生聊天的。”吴晓华强调,自己与学生一直是一种平等交流的关系,“我也会经常对学生干部说,如果哪天批评你们重了你们随时可以跟我说,我也一定会哄回你们。”
辅导员与学生最好的关系莫过于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吴晓华在学生们的身上倾注了这么多姐姐般的爱,她也同样从学生们身上收获了许多感动。由于繁忙的工作,吴晓华常常会忘记吃午饭。“一到中午微信就会闪个不停,很多学生会问‘你吃饭了吗’,甚至他们会用一种命令的口吻叫我去吃饭。”提起学生们对她的关心,吴晓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同样的,就如同作为辅导员的她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学生们也教会了她很多“新技能”。当初,吴晓华刚接到创建党建平台的任务,在新媒体方面毫无经验的她感到很彷徨。所幸有一些学生接触这个领域比较早,他们很细心地教吴晓华如何独立去运营一个公众号。“就像我们现在教父母用微信一样。”她做了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
(吴晓华)
引导学子打造多个团支部“招牌”活动获国家、省级奖励
作为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团委书记,吴晓华一直十分注重鼓励、引导和支持团支部内的团员学生参加各类活动。近年来,吴晓华担任指导老师的学生活动也多次荣获省级荣誉,如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壹众”志愿者服务队团支部在团中央学校部于2017年秋季学期开展的高校“活力团支部”创建遴选活动中获得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称号;2013年及2014年,学生PPT作品《3510之家》和《国关暨忆4520》均获广东省教育厅“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教育系列活动之“我的家我的梦”宿舍文化创意PPT大赛一等奖等等。正如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党委副书记谢煊所言,“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她的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壹众”志愿者服务队是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的“招牌”志愿活动,主要涉及在粤归难侨服务、关爱盲童、关爱外来务工子女等主题。在谈及支持开展这类志愿活动的原因时,吴晓华向记者道出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这些志愿活动都起到了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相结合的功能,在开展志愿活动的同时又有利于巩固专业知识;再者,这些志愿活动可以加强团支部成员的沟通交流,很好地提高了团支部的凝聚力。宿舍文化创意PPT大赛则是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每年雷打不动会坚持鼓励学生去参加的一项活动。“一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想过会获奖,只是想引导他们去挖掘出日常生活中有趣的点滴,从而营造一种良好的宿舍氛围吧。”吴晓华这样介绍自己引导学生参加此比赛的初衷。
由于工作繁忙,很多时候吴晓华并不能亲自与他们一起参加这些活动。但正如吴晓华所言,她会尽量给他们创造一个空间,为他们提供资金或者理念的支持,“让他们知道他们不是自己单干,学院也会给很多支持。”
(吴晓华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服务队同学合影(后排左一))
不断创新让团课更“潮”、团支部思政工作更“新颖”
举办内容充实、形式新颖的团课,提高团支部成员对团课的参与度和兴趣,一直是吴晓华工作中十分注重的内容。为此,吴晓华特地邀请了许多本专业的教授为团支部成员们讲授与专业知识有关的团课,譬如《党的十九大与新时代中国国际关系》等团课主题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同“壹众”等志愿活动一样起到了强化思想引领的同时巩固了专业知识的作用。其次,以党支部的力量带动团建也是吴晓华开展团课的一个创新之处,先由党支部内部小组讨论再通过朋辈分享会的形式向团支部成员讲授。“这样做的效果还可以,总体会比老的形式会注入一些新的活力。”吴晓华这样评价道。
除了创新团课的内容和形式,吴晓华也善于利用新媒体等手段来提升团支部思政工作的实效。着力打造“1+3”网络共青团工作矩阵,构建以微信公众号为主导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包括了一平台——“广东青年之声”平台,三公众号——“国关暨天下”、“暨大国关团委学生会”和“暨南国关研究生”微信公众号,这些都是吴晓华在新媒体方面下的功夫。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不仅铺设了新媒体矩阵,而且还形成了一套按推文类型决定发布平台的规矩。“‘国关暨天下’发布的是党建团建的思想引领或者学院大的动态,‘暨大国关团委学生会’主要是本科生的学生活动,‘暨南国关研究生’就是打造一个研究生的家园。各有各的特色。”吴晓华向记者介绍。同时,为了更贴近团支部学生的心理,吴晓华也会尽量在微信公众号文章的题目里使用一些与现阶段热点有关的词语。比如说在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刚申报成功政治学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时,就在其推文中引用《厉害了我的国》为“厉害了我的国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吴晓华对于创新的重视,还体现在她对个人思想的革新上。由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的都是管理学的知识,吴晓华担心自己会与本学院的学生有专业知识背景上的代沟。为了更好地了解现在的学生的需求,吴晓华会去关注各种不同领域的内容,“很多公众号我都会去看,很多点我都会去想。”吴晓华甚至在看到一个感兴趣的内容后会去跟学生们交流,询问他们对于这个内容的看法。但是,吴晓华也坦言,随着自己与接触的学生群体的年龄差距越来越大,不同年代人思想的碰撞也是她未来需要克服的难点。
(吴晓华讲授团课)
“水到渠成”、“应得的”,这些是其他几位受访者对于吴晓华获选“广东省优秀共青团干部”的评价。而她本人则是十分感激,“多亏了学院和学校给了我很多机会。特别是学院,给了我一个特别大的空间。”
像姐姐般爱护学生、引导支持学生活动、注重创新,吴晓华在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任团委书记和辅导员的7年来,“一步步地想着怎么在做到及格的基础上稍微再做多那么一点点,为我自己的学生多做一点点”。正是因为有了这多做的一点点,才有了学生、同事、领导以及外界对她的肯定。
(暨南大学新闻社 文/麦紫薇 图/麦紫薇 受访者提供)
责编:李伟苗
版权所有 2012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华侨华人研究院 地址: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邮编:510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