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保应秋 许文龙)2017年10月11日,我院在第二文科楼616会议室举办了"全球与跨国框架下的移民研究方法学术工作坊”,由上午的研讨会和下午的圆桌讨论组成。上午的学术工作坊为三个部分,由T.Tu HUYNH博士主持。
首先,奥斯陆大学Heidi Østbø HAUGEN博士为师生们带来了以“通过民族志方法研究非正式议题的潜力和局限”为主题的讲座。Heidi Østbø HAUGEN博士首先指出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主要通过非正式的经济网络来获取消费品。随后她通过对加纳市场生产的中国时尚首饰案例研究,分析了小商品链的治理情况。最后,她介绍了“人情价值链”的概念,以描述商业行为者之间的依存状况和小商品链活动的协调关系。
Heidi Østbø HAUGEN博士正在演讲
随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Barry Sautman教授和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严海蓉教授共同带来了以“少许差异:理解中国人在非洲的存在”为主题的讲座。讲座中Barry Sautman教授首先指出“西方精英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蔑视中国人为新殖民主义者”这种表述是宣传性的,而不是分析性的。两位博士根据对十几个非洲国家的实地调查,指出中国在非洲作为一股新自由主义世界秩序中的力量,仍然存在少许差异。
Barry Sautman教授和严海荣教授在演讲
最后,由密歇根州立大学Jamie Monson教授带来了以“跨国研究的制度层次探索:基于全球南方的视角”为主题的讲座。讲座期间,Jamie Monson教授由20世纪90年代非洲地区研究的“危机”十年引出她的核心话题,即对研究方法的偏离和范式偏离问题的重视,她认为,对今天的非洲研究来说,应当重新定位,转换到“全球非洲研究”上来。
Jamie Monson教授
每一场讲座结束之后,与会师生都积极发问,各位学者对大家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十分详细的解答,现场气氛热烈。
下午,我院继续在第二文科楼616会议室举行以“研究热点、方法选择与田野调查关注点”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乔治敦大学Yoon Jung Park博士、布鲁塞尔自由大学Solange Guo-Chatelard博士、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李明欢教授、任娜博士以及代帆博士作为发言嘉宾参加会议。此次会议由潮龙起教授主持。
与会的各位专家
研讨阶段,与会专家分别就当下华侨华人研究热点、研究方法的选择和如何做好田野调查等问题进行讨论,着重探讨了有关华侨华人的研究方法。Yoon Jung Park博士首先从自己十多年的南非华侨华人研究经历讲起,指出做研究时交流对话的重要性,她尤其强调在这一过程中,调查者与被调查者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接着,李明欢教授讲述了一个自己早年研究纽约福建籍非正规移民的小故事,以此强调我们在做田野调查前期应当做好大量研究积累,以及在调查过程中应当发自内心的尊重被调查者。任娜博士也从自身的田野调查经历谈起,在她的发言中特别指出了关于“Diaspora”和“Returnees”的研究。随后,Solange Guo-Chatelard研究员从人类学、历史学的角度切入,详细讲述了如何做田野调查,以及应当注意的各种细节问题。最后,代帆博士以他在菲律宾做华侨华人研究的过程为例,从如何选题开始,一步步分析了我们应当怎样做学术研究。
积极参与互动的同学
会议末尾,我院师生就会议讨论的相关问题与各位专家进行积极的互动。经过各位专家的精彩解答,同学们不仅加强了对一些专业术语的理解,而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学术研究中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此次学术工作访历时一整天,研讨会的主题设置引起了与会学者及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和热烈讨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获得了与会师生的一致好评。
Heidi Østbø HAUGEN博士,就职于奥斯陆大学社会学与人文地理学系。
Barry Sautman教授,就职于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
Jamie Monson教授,就职于密歇根州立大学历史系非洲研究中心。
严海蓉教授,就职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学系。
Yoon Jung Park博士,就职于乔治敦大学非洲研究部。
任娜博士,就职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李明欢教授,就职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特聘教授)。
潮龙起教授,就职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Solange Guo-Chatelard,巴黎政治学院政治科学部博士研究生,布鲁塞尔自由大学the Laboratoire d’Anthropologie des Mondes Contemporains研究员。
代帆博士,就职于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2017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