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图片轮播

探寻学院历史文化之五 筹建华侨研究所

作者: 时间:2017-09-21 点击:792

华侨研究所筹备会议纪要


  华侨研究所在(一九八0年。编者注)十一月三日、四日及十日三个下午召开筹备会议。到会者有朱杰勤、胡一声 、张泉

林、覃刚及科研处余以平、历史系徐善福等同志。会议由朱杰勤同志主持。

  会议按朱杰勤同志草拟的计划展开讨论:所的方向、任务、出版及稿酬问题。会议开始曾请科研处牛更生同志到会,介绍教

育部召开的重点院校科研计划座谈会的情况,并由张泉林同志汇报设立办公室、刻印图章、订阅中外报刊等事宜。


关于所的工作方向

   大家认为要在校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做好华侨的学术研究,为四化服务。为学校的进一步的发展作贡献。


关于所当前的工作任务

   大家认为:既要借鉴有关华侨研究单位的工作经验,又要考虑如何搞出特色;既要作华侨史的研究,又要考虑华侨现状的

探讨;既要有雄心壮志,也要量力而为。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可先定华侨历史、华侨经济、华侨教育、华侨问题(着重研究华人

问题)四个方面为研究对象。根据所的现实情况,当前先从华侨历史、华侨教育两方面开始工作,并创造条件,开辟其他的研究

项目。


关于出版问题

   华侨史方面,在本年十一月份,可出版两本“华侨史论集”。每本三百多页,各印三千本,以交换为主。大家同意,今后

我所在人力、财力、物力许可的条件下,出版《华侨研究》季刊,发表所每个时期的研究成果,并便于和外界交流经验,扩大我

所的影响和培养新生力量。


关于稿酬问题

   会议根据中央宣传部印发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制定的《关于书籍稿酬的暂行规定》的精神,结合我所的实际情况,拟定

所《书稿致酬暂行规定》。(见附件)




会议还考虑招收研究生的问题,以利于我所培养新生力量。

现有如下几个问题,大家期望校党委给予支持,以便尽快解决:

(一)人员配备:以精干为原则。现在研究所专职者只有一人,要开展工作,必须配备多方面人员。教育部批准我所三十名

额,请尽快落实。

(二)研究所的地方问题;所现只有办公室一间,要开展工作,急需资料室、华侨史研究室、华侨教育研究室、华侨经济研

究室、华侨问题研究室、编译室等。请从速给予安排地方。

(三)关于外汇问题:我所新成立,除已定购若干急需的国内出版的书刊外,需要购置一些外国和港台出版的书刊及必需的

设备,这些都需要外汇。从长远看,我所可请一些热心华侨及港澳人士捐助,目前为着应急,请批准外汇港币2万元,以应急

需。


资料来源:暨南大学档案馆手写档案翻录




讨论筹建华侨研究所问题

时间:1981.1.10上午

地点:接待室

出席:李云扬,朱杰勤,蔡馥生,胡一声,何太,黄轶球,虞泽甫,张泉林,袁式邦,苏南,牛更生

主持者:李云扬

记录:马兴中


牛更生:

从去年9月开始筹建华侨研究所,向教育部一司文科处作了汇报,部里首次召开文科研究会议,大家提了许多意见。汇报中提

出科研机构问题,构建6个所室,教育部建议我校建立一个华侨研究所,因部属大学、社会科学院仍未有华侨研究所,暨大条

件比较好。回来后作酝酿,找朱杰勤教授和有关系联系。10月份中央侨联召开华侨史研究会议,朱杰勤教授在会上提出写华

侨史建议,会上非常重视,吴楚同志建议建立华侨图书资料中心。回来后,省侨联、社联非常重视,又召开了一次座谈会,

谈到建立华侨研究所问题。华侨研究工作国内不如国外,现在不如解放前,现在省里比较积极,中国社会科学院准备成立华

侨研究所,但没人。省里成立一个筹备组,在81年8、9月份开一个华侨史研究会和成立华侨研究所,全国的拟请国外专家参

加,社联、中大都很积极,侨联说还是暨大来。华侨研究重点是泰国。我校有条件,一个是历史系准备请朱杰勤教授任所

长,经济系、中文系、东南亚研究所张泉林教授研究华侨教育。复办之初,奇达同志强调二个机构:1.教学研究:一是国内

教育,二是华侨教育,三是校内教育。2.科研情报。东南亚研究所有一个华侨研究室,现成立一个华侨研究所,是否重复?

我们觉得有联系、有区别,华侨不限于东南亚,东南亚研究所研究的是东南亚历史与现状,也包括这地区的华侨问题。有协

作,有交换。成立一个所有编制,更有利于开展活动。现在全国调整,华侨问题研究是缺门,福建也在积极活动。教师、研

究部门、华侨农场都参加。我们意见,从历史系东南亚史抽出一些人为核心,再从东南亚研究所、经济系、中文系抽一些

人,有专职,也有兼职。



余以平:

宣读筹建华侨研究所问题的请示报告。



李云扬:

去年,康华同志很忙,由我管东南亚研究所,该所建议把东南亚与华侨研究机构统起来,邀请中大、广州地区及全国有关部

门参加,要写出论文,后来这个会开不成,由全国侨联开了。当时也有缺点,没提出以华侨问题为中心,局限于东南亚。我

们走慢了一步。今天条件更成熟了。与会的有不少研究人员。中央总精神,坚决实行八字方针,以调整为中心,要退够,很

多大项目下马了,推迟了,包括宝钢、高能研究所,22项大项目正在审查中。同时要改革,改革服从调整,提倡延安精神,

艰苦奋斗。据此,有的学校要合并,有的摘帽,有的下马,也有的要上马,要量力而行。这是党中央的精神,根据此精神,

我同王越、托夫同志谈过,我把他们及我的意见提供参考:

1、从中央到省侨联,肯定我校是社会主义综合性华侨大学,研究华侨问题,责无旁贷,我们也搞了,历史系、经济系、中文

系,还有外语系都搞了,量力而行。力是人力,财力。人力,搞科研要科研人员,已有的一所四室,有人员,有牵头人;资

料也不是空白,但仍未有编制、经费。全校科研费是有的,无专款。我们意见,可先成立筹备组,报部批准后正式成立,开

成立会。可由三、五人成立筹备组,该组任务:①把下属各室研究课题定下来,各有关部门、科研处配合。②准备图书、仪

器目录,通过调查研究。③基建问题,两个所建在一个好还是分开好,包括图书中心,600m2,就不够了,搞个小院子,用围

墙围起来。给教育部报告,要附件,把这些附上。把各室研究课题搞起来,由各室承担,切实做工作,不务虚,把现有力量

调动起来,搞出成果,就有地位了。

2、东南亚研究所与华侨研究所是否重复。科研处认为研究重点不同,这个问题要研究。



吴楚:

筹建华侨研究所,我是支持的,积极考虑的。我的意见是,两个所要有两个机构,两套人马,不要两个招牌,一套人马。研

究重点。分开后如何协作,图书资料统一利用,这是另一问题。现在人员有了,华侨史、文学、经济研究人员都有了,把东

南亚研究所华侨研究室合并到华侨研究所也可以的。以前提的是华侨史学会问题,不是成立研究所。我支持:暨大是华侨大

学,应成立华侨研究所。福建厦门大学南洋研究所重点研究东南亚华侨史。华侨遍布世界,非洲几十万,澳洲几万,美州一

百多万,亚洲华侨最多。华侨研究所放在广东最理想。东南亚研究所一身二任搞不了。我支持成立一个研究所,我重点支

持,全力支持,甚至把我们华侨研究室4个人拨过去也可以,各个系有关人员拨过来也可以。



朱杰

成立华侨研究所,科研处同我谈过。暨大成立这个所是合理的。全国开过华侨史座谈会,省里也重视。福建侨大方面本来没

文科,也建立一个华侨研究室;福建师大也成立一个华侨研究室。广东责无旁贷。文革前,陶铸开过一次会,陈郁、罗范群

也参加了,谈华侨研究问题,陈郁高兴极了,罗范群也叫我搞。周扬来这,说到这个问题也很有兴趣。当时没抓紧,后来文

革来了。现在大家很重视,地方小点问题不大。经费少一点,能维持出差、科研成果出版费,2-3万就行了。搞一些成果。图

书设备不能出研究成果,主要是人。华侨史研究是我的事业,过去并未提到议程。所长应是专家,又能抓政治、教育,在国

内外有号召力。他当所长,就有人想来。另外有组织能力,有正反经验,能团结群众,把研究人员扭成一股绳,要有政策水

平,能团结群众,能做思想工作,做思想工作又懂业务,因势利导。思想工作、帮助人,要花时间、精力。厦大南洋研究所

60个人搞了二十多年,二个所长。搞科研不能坐班,交任务,定期完成。所长同研究人员一块工作,打成一片。头头很重

要。有一个所二个副所长全出国。有个研究所所长,也不是搞东南亚研究的,人家写本书,他写篇序就挂个名。要有一些专

家,每个室有专家,带新手,要有人指导。如何送出去培养,请专家来讲课,所里建立师生关系,指导研究,有学术带头

人。

不仅要把校内对华侨问题有兴趣的有条件的教师集中起来,系里的有课教师可兼任,能调的也好,有课还要开课。研究所研

究人员不一定教课,要上课是讲他的研究成果,看群众有什么意见。评职称以科研成果为主。我们办一个刊物,人家可以投

稿。可以招考,也可以聘请外面的专家兼任。南洋研究所兼任的每月给40元补助。我们办刊物,投稿有稿费,随送刊物。写

文章不可以乱拉人,而是我们兼职研究员,搞科研要定方向,定课题,几十年也可搞下来,不能多变。多变几十年也成不了

专家,你搞什么研究,有什么论文?科学研究,定方向,定任务,定时间完成。研究人员写卡片,你人走了,要留下来,作

为所里的资料,不能人走材料也带走。研究所包括我们所不妥当,何必把材料藏起来。我协助过司徒赞老先生。搞资料,不

能长期搞资料,搞资料一,二年最多。长期搞资料没提高,资料要同研究同时并进。从此前一直搞资料搞到现在。资料翻译

的目的是为研究服务,翻译是初步的,不研究不行。资料翻译一年出几期,把人力花在翻译,没人研究,也难怪不同的人。

资料是翻译不完的。其他方面也有这个毛病。华侨研究所应以研究为主,翻译为辅。新资料经翻译出版了已成老资料。新资

料用飞机送来还嫌慢。了解一下有些什么人对华侨问题有兴趣,包括同学。有的同学写文章还是不错。华侨研究所今年开办

今年出成果。我们已写了一本东南亚华侨史资料,有钱可出书。同学中也有写一些文章。中文系梁奇光上成露西的课做的作

业不错。我准备给他看一下,收进资料集,要训练人才,培养人才。要有出差费,出版费,打字机,复印机,图书资料还要

买。经费可给所5万元,要由所长直接支配。要相信他能用好。协作的、出力多的的排在头,做什么贡献,给什么地位,某个

同志贡献什么材料,在书中写上,这就公平了。不但校内协作,而且全国要协作。自己要有东西人家才愿意同你协作,大家

要同心同德。三年要搞出来成绩,五年赶上其他所,七年有些特点。东南亚研究也好,华侨史研究也好,都是一门科学,要

共同推动这门科学发展,不要分广东,福建,又要协作,又要竞争。不能保守,互不通气。如西樵山调查,拍一张照片,想

放大,有一个暗房不肯借,校内四个地方有,不借。要到外面去。图书馆也一样。图书馆不搞目录,印报纸资料干什么;还

有咨询部,莫名其妙。线装书,新到的书,华侨史可搞个目录嘛。印报纸资料干什么,可看报纸。行政班子先准备好,找个

地方给点钱,有什么人才,搞个名单,考虑成立几个室,调人来要有地方住。外面传,我住四房二个厅。请人来要有地方

住,我们一位老师还住在楼梯下。图书逐步来,复印机还是需要的。其余的要大家研究,写作要研究。成立一个研究所不简

单,领导支持是可以的。



苏南:

暨大成立华侨研究所是需要的,报告要补充几点:1、名称,华侨问题研究所(李云扬:从策略考虑,名称定华侨研究所、华

人研究所东南亚……),2、方向,3、编制,4、经费(包括开办费),5、一次报,6、其他所是外行领导内行,外交部国际

关系研究所较好,专题研究,必然出人才,搞翻译出不了人才。7、华侨问题:现较多研究①华侨史②华侨出国史(华工史)

③华侨在当地情况,北京、云南、中大已搞华工史,研究华侨华人问题不要以现状为重。我认为三方面为主:①华侨史,为

统战、四化、外交政策服务,华侨同化、国籍问题,不同于中大、福建,②经济为重点③华侨文化技术。另外研究人员可兼

教学,各系比较同意配合。



云扬:

今天主要讨论华侨所成不成立问题,以后如何研究,由筹备组研究。成立不成立党委未讨论,委托我征求大家意见。



泉林:

根据广东搞成特区情况及广东华侨多、接近港澳的情况,需要对华侨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进行研究,所以成立

研究所很必要,我校是华侨大学,真正华侨占很少。华侨、港澳、台湾学生约占全校学生三分之一,从报考情况看,华侨港

澳学生人数有减少趋势,教工中有华侨、港澳关系的不少,但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更感到对华侨问题进行研究很有需要。目

前成立筹备小组比较切合实际。经上报批准后正式成立(云扬:成立筹备小组校党委批准就可以了)。科研处的报告应提到

历史、经济、中文。根据我校情况,我觉得成立一个小组进行华侨教育研究很有必要。华侨教育在国外受摧残,有很多人想

学一点祖国文化。我校已成立汉语进修班,北京准备成立专门学校。广东办了不少华侨中学,学校也可以作为研究内容之

一。



蔡馥生:

去年余以平和我谈此事,我表示同意。经济学院有一个东南亚经济研究室。现在力量分散,把各系力量统一起来很好。其他

系也同意,这件事要赶快做。华侨问题是世界性的,收集材料要花很大工夫。上报编制问题、经费问题。名称我看华侨研究

室就可以了。华人也是经过华侨变来的。筹备,各系都都要派人出来,不脱产很难。我们准备将人抽出来。调人也不容易。

登报招考是一个办法。要懂专业、外文。41年我在新加坡搞了一个南侨通讯社,供应中文报社有100多所。我们董事、来校讲

学专家也很多,特约研究员也可请,还要出去跑一下。要有基础,不要去游玩。同华侨中文报纸要有联系。这样的人在暨大

是容易找的。



胡一声:

我同意成立一个筹备小组,拟定方案,把名称、编制、体制、经费、方向、方案写个报告。同教育部、中侨委、社会科学院

联系一下,他们同意了正式成立。中侨委很多单位纷纷约我写文章,要开讨论大会。



朱杰勤:

我的意见,科研处先写报告报教育部,等批准后成立筹备小组也不迟。



陈华:

同意成立华侨研究所。同意分二步走:先成立筹备小组有必要。华侨华人的研究是个热门,大家想搞。侨大华侨问题研究

室,由一个华侨干部带两个青年搞起来,厦大南洋研究所也做这方面工作。历史系该做什么,我们没讨论。我个人意见,应

作最大支援。我们的研究室,有带研究生任务,上课、指导写毕业论文。研究生、指导毕业论文可拨到所。我们东南亚史人

员可全部拨过去,但开课要保证。课由所里安排。现在研究室开二门课,共三门课左右。多开课,指导毕业论文就行,也给

其他系开课。



何太:

我同意成立华侨研究所。应该做,我们也有一定条件。我同意先成立筹备组,这件事不小,想周到,准备好,然后挂招牌。

筹备组:①调查研究,提出方案。②从筹备组就抓研究工作,特别是近期的,将现有成果汇聚起来,还有什么项目马上可以

搞的。拿出几个像样的成果,你不批也不行。



云扬:


大家谈的很好,把大家的意见归纳如下:

1、华侨研究所势在必行,大家同意成立。

2、筹备组还是需要:①要调查研究,多想困难,多取得系支持。②把现有的研究力量统一起,力争多出成果。建议今年内出

版一本华侨问题论文集。我在校长书记会上推荐,包括学生杨子光的文章,同时狠抓一些研究项目。筹备组构成:各有关系

都有一个人参加,找一个跑腿的,可由科研处出一个人,或系里推荐一个。此事委托科研处负责。筹备组请朱老、蔡老多管

一点。要紧的是尽快把报告搞好,包括编制、经费、基建等。60人太多了,兵贵精不贵多,一个顶一个。推荐学术带头人,

可推荐外面的,可有共50人,包括聘请外面的人。各研究室暂不动。要求:把现有研究成果、今年科研项目上报科研处。暂

不变动,照旧上课,做工作。华侨教育研究组搞不搞,我主张搞,张部长在香港当校长,有活资料,有学生,可问一问。包

括国内补校、华侨中学、教学制度、思想动态。了解一下情况,定一下项目,分一下工,现做实际工作,拿出论文来。



蔡馥生:

筹备组主要搞规划,至于今年出成果,不容易,因涉到全世界。教育部批下来,可以出一本杂志《华侨问题研究》



云扬:

会议就开到这里。


资料来源:暨南大学档案馆手写档案翻录


 编者按】到昨天为止,选取的学院历史文化原始资料已经推送完毕。90年的历程,栉风沐雨,一代又一代暨南学人潜心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的初心矢志不移,成就了今日的辉煌;90年的历程,机构几经更名,研究的触角最远到达整个海外,东南亚研究和华侨华人研究的脚步越来越坚实。从今天起连续3天,我们选取3篇来自十年前《东南亚研究》杂志的纪念文章(见附件)作为学院历史文化展示的收官之作。

       90年的历程,写就一部厚重的书。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亲爱的校友们以及所有关心学院历史和未来发展的人们,看完了这本书,您或许思绪万千想抒发心底的情感,欢迎向学院党委、学院团委学生会、学院研究生会赐稿,来一场学院精神大讨论!我们将择优在本微信平台刊载,并评选出优秀稿件给予奖励。

1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_张振江.pdf

2暨南大学南洋文化事业部的历史沿革.pdf

3栉风沐雨终不悔热血丹心谱华章_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部分专家访谈录_王宣.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