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首页图片轮播

探寻学院历史文化之一南洋文化事业部使命与发展

作者: 时间:2017-09-12 点击:884

探寻学院历史文化之 凝神聚气促发展

以“宏教泽而系侨情”为己任的暨南大学,从创办之初就很重视对东南亚特别是东南亚华侨华人等问题的教学与研究。

    1927年,暨南学校甫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就设立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郑洪年校长亲自兼任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委员长。该部为当时暨南大学组织构成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研究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其职责之一是“调查南洋实际状况以为研究及启发之标准”;创办了期刊《南洋研究》、《南洋情报》(后改称《中南情报》),内容涵盖南洋的文化、教育、实业、经济、党政、法律、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以及国内文献、异域见闻,等等,“上以供政府之参考,下以供国人之观摩”,成为国内专门研究南洋文化事业的先导。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至1951年暨南大学暂时停办时中止,以24年长期持续的努力,发展成为中国现代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成绩最多、声名最著的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的专门机构,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久远的社会与学术影响。


东南亚研究


1958年,暨南大学在广州重建。同年,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东南亚研究所成立,1960年改称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东南亚研究所,所址设在暨南大学并委托暨南大学管理,1961年明确东南亚研究所划归暨南大学,经费由广东省高教局负责。

    到1966 年暨南大学再遭停顿与撤销时,东南亚研究所已经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东南亚研究所随暨南大学复办而复办。时至今日,东南亚研究所已经发展成拥有国际政治和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两个本科专业, 国际关系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国际关系博士点,以及政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学研究机构。


    2002年, 国际关系学科被授以国务院侨办重点学科,2007年,又被广东省教育厅批准为广东省重点学科,2012年获评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


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华人研究是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1980年9月,暨南大学开始筹备成立独立建制的华侨研究所;第二年,华侨研究所获教育部批准成立(后改称华侨华人研究所、华侨华人研究院),该所以东南亚华侨华人研究为主体,并扩展到世界侨情研究, 逐步产生了一大批较有影响的华侨华人研究成果。2000年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011年,暨南大学为更加彰显具有侨校特色创新研究平台,再次整合东南亚与华侨华人研究力量,成立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


从1927年9月设立南洋文化事业部开始, 暨南大学的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已经走过了90 个春秋。90年来,尽管机构名称多有变化,尽管暨南大学几经播迁,但是,东南亚研究与华侨华人研究始终与暨南大学相生相伴,“阐明暨南之所以异于他校之特点何在” “调查南洋实际状况以为研究及启发之标准”的信念更是恒久弥坚,为保持暨南侨校特色、为暨南兴旺发展助力。


抚今追昔,90年的历程里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90年的耕耘里凝聚了独特的精神内核,这些文化和精神,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挖掘和提炼。部分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查询和整理,将创办和复办初期的历史文献及相关纪念文章编辑成《探寻学院历史文化资料》,在本微信平台陆续选登,供师生浏览,以资纪念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成立90周年;更希望广大师生有感而发,开展讨论,凝练出新时代学院精神,为学院的新发展注入新的精神动力。


探寻学院历史文化 | 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的产生

    1927年,暨南学校甫升格为国立暨南大学,就设立了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郑洪年校长亲自兼任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委员长。该部为当时暨南大学组织构成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当时国内唯一一个研究华侨文化教育事业的机构。其职责之一是“调查南洋实际状况以为研究及启发之标准”;创办了期刊《南洋研究》、《南洋情报》(后改称《中南情报》),内容涵盖南洋的文化、教育、实业、经济、党政、法律、历史、地理、风俗民情,以及国内文献、异域见闻,等等,“上以供政府之参考,下以供国人之观摩”,成为国内专门研究南洋文化事业的先导。

探寻学院历史文化 | 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之使命

暨南与南洋

宗山


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之使命


吾校以暨南名,顾名思义,或望文生义,即可不待繁言,知其为南洋而设,为南洋之华侨而设也。当国民政府奠都金陵,百度更新,东南教育,相随而起根本之变化,旧有诸校,或裁或并,或易其名称,颇有主张暨南无特设之必要,宜归并于他校之议,吾校全体同学奋起抗争,校卒赖以不废。今校长受命于危疑震撼之际,军兴库匮,教育事业等于无米之炊,环顾各校,皆捉襟见肘汲汲不遑,吾校独能发扬蹈厉,恢廓而光大之,视昔有加焉,得人则昌,规模宏远,非斯之谓与。

吾校既自信有独立自树一帜之必要,而发愤以争存矣,则阐明暨南之所以异于他校之特点何在,今后之所当致力者何从,此正南洋文化教育事业部之所有事,而同人所应惟日孜孜黾勉自效者也。非然者吾校且失其立足点,更无以塞议者——主张暨南归并——之口。

大抵主张暨南不必特建者,其亲查点错误之所由,不外:

(一)不知南洋为何物

(二)不知南洋华侨为何状

(三)不知南洋华侨与中华民国有何重大关系

积此“三不知”之结果,遂发而为漠视南洋,漠视南洋华侨之心理;因而遂漠视与南洋华侨有密切关系之暨南。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丁此国家多难,大问题之横立于国人眼前者,屈指更仆,奚啻万端,复何暇顾念及与远隔万里之南洋,则议者之因不知而漠视也 ,亦不足怪。惟吾侪既稍有所知,则竭其一隙之明,贡其一得之见,俾国人之漠视南洋者,今后乃得知南洋之为何物,知南洋华侨之作何状,知南洋华侨与中华民国有若何重大之关系,此吾侪之第一责任也。

抑不惟国人不知南洋也,而南洋之华侨,尤不知中国,土生之“哇哇”,其甚者不独不知本国之书,乃并不知其本土之方言,不知其生身之祖先之所自来,(马六甲华侨中有此情形)而衣巫人之衣,言巫人之言,食巫人之食,询以“君为何种人”,则但知举其所生之地以对,曰“我马六甲人也”,试告知曰“君中国人也”,则且瞠目不知所答,或摇首不以为然,(此仅一部分之土生为然非指全体阅者切勿误会)呜呼,“民族意识”澌灭以尽,若此者姑且勿论矣。其他在居留地会受相当之教育者,固知有中国,知其身之为中国人矣;然于中国之为中国,中国之与华侨,其关系如何,终以囿于环境,殊多隔膜,如雾里看山,模糊一片而已。则举华侨所必应知之中国真相,与其利害休戚之关系;祖国之所需于华侨,华侨之所赖于祖国者,日讨国人而申敬之,此吾侪之第二责任也。

世方遽乱,未至大同,“种”、“国”之争,争存日急,南洋华侨向者恃其天赋之能,勤苦耐劳,铢积寸累,遂操南中各属经济之中心,农工商业,莫不归掌握焉,然处寄篱之势,成触藩之形,匹夫怀壁,罪且随之,况乎数百万之众,数亿兆之资,能不招人之惎嫉乎,故十年以前,侨界之赤手空拳,逐利圜圚,转瞬而拥巨资称富豪者,项背相望,猗顿陶朱,尤愧勿如,而今非昔比矣,东邻之竞争日烈,巫民之知识日启,居停主人之束缚日急,商战之场,楚歌四面,吾侨虽未至全军尽墨,而继今苟不改弦易辙,发愤图存,恐覆败之期,其不远矣。吾侪窃不自揆,妄欲为蓄艾之计,效献曝之忱,凡吾同侨前途生死攸关之问题,如教育,如实业,如主客之间应付之策略,冀抒愚虑,截箸代筹,期得一当,已挽狂澜,此吾侪之第三责任也。

华夏之民,适彼南国肇于晋唐,盛于明清,远逾千祀,近亦数百载矣;而纪载阙如,渊源难溯,已足为吾民族文化之羞。矧南洲诸国,当欧亚之要,冲遘风云之时会,群雄虎视,争欲择肥。而沃土富饶,则天府之国也,巫俗獉狉,则僿野之民也,山川阨塞,则形胜之区也,试揅讨,觉其资料充牣,趣味醰深;于是欧美日本,各遣专家,探险调查,不遗余力,著书立说,岁异月新。夫山海之经,十洲之记,徒矜诙奇,于世何俾;岂若彼其所述,迥非向壁之谈,凿空之词,闳博精详,言皆有物,稽其卷帙,奚止数千百种,顾吾国则何如,求一纪南溟风土,差近翔实鲜类者,走偏书肆,竟渺不可得,偶获若干小册,试一展卷,不数页而觉其纰缪迭见,盖以走马看花之客,摭道听途说之词,一知半解,急就成章,宜有此说,固无足怪。然以彼不越百年,而硕学肤敏之士,萃其精力,珥笔以成汗牛充栋之伟观,我以数百年之宾萌,而数典忘祖,入国忘俗,

无一系统的述作,足资考览,乃转而乞灵于东西人士之载籍,吁!可耻可痛,孰甚于斯耶!然及今为之,终较胜于无,差强人意,知彼知己,舍是焉求,此吾侪之第四责任也。

举兹四端,非敢谓已足包举无遗,要其荦荦大者,不外是矣。将欲副此宏愿,期有所靖献于海内外之同胞,绝非少数人一手一足之烈所克负荷也。惟其然,而吾校实受此重大而特殊之使命,随欲诿卸,而无可旁贷,此即暨南之所以异于他校,暨南之所以与南洋有不可或离之关系,暨南之所以有独立自树一帜之必要;非然者暨南将被目为最高学府中之骈拇枝指。诚哉其应归并也。设徒标“暨南”之名,而其宾质无以异于他校,则不特无预于“南”,抑亦愧对此“暨”,此南洋文化教育事业,所以在吾校为独一无二之目标,同人谬承其乏,自审翦陋,懔付托之重,惟陨越是,虞竭知尽能,罔敢有懈,谨掬悃愊,以告我热忱关怀南洋问题之海内外同胞。


十七年二月五日上海

注:出自《南洋研究》一卷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