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术公告

《华侨华人观察》之六:跨国家庭的古巴之行

作者:黄卓才教授 时间:2014-09-24 点击:404
 

    一、基本情况

    20146月上旬,我率领由太太、三个儿女和一个孙女组成的“黄家跨国家庭访问团”,以“纪念先侨,追寻龙迹,了解古巴为目的,对古巴进行了成功的访问。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八天,但成果相当丰硕。

我们这个古巴侨属家族访问团由来自中、美、加三个国家祖孙三代组成。成员中有科学家、教授、资深记者、职业体育教练、运动保健专家,义务导游兼翻译是哈瓦那大学的在读医学博士生,所以又可以说是一个侨属专家学者代表团。侨属浓厚的“中国—古巴”情结,侨属多学科专家学者的独特触觉与视角,多种思想体系多种思维模式的深刻思考和判断,两台自驾车、五台照相机的精良装备,出发前的十多年研究和预热,以及胡其瑜、吕美枝、刘博智教授和谭艳萍、寇顺超等国际友人和学者先行一步的考察成果,让我们发挥了最大的能量,保证了访问的顺利和成功,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主要成果

    (一)纪念先侨方面:

 162,是先父黄宝世先生在古巴逝世39周年纪念日,我们在该巴拉德罗营地举行了简单的拜祭仪式,焚香向先侨致敬;

 263,是中国人登岸古巴167周年纪念日,古巴侨社举行纪念活动,全体侨领集中前往当年猪仔华工登陆的格雷拉码头献花。我们趁此机会前往凭吊,从而更加深入了解了当年“猪仔”华工的历史,实地感受了他们的经历和苦难,增加了现场感。

 365,我们驱车前往大沙华,到城市公墓园给先父黄宝世先生扫墓,并在中华会馆墓地拜祭了该埠的所有先侨。据古巴侨领说,像我们这样一个三代六人的跨国家庭访问团越洋扫墓,还是鲜见的。

我曾对父亲坟墓的真实性存有疑问。因父亲去世时,中华会馆朋友寄回照片,说明葬在大沙华中华会馆公墓。2009年刘博智教授和谭艳萍小姐前去调查,找到的却是在另一处,据说是父亲生前古巴朋友的家族墓地。此次扫墓,公墓管理员在场,确认了坟墓的真实性。

2013年,留学生和他的三位同学前去扫墓时,发现先前未见过的一块水泥墓碑,上书先父的西班牙文姓名和生卒年月日都很准确。本次扫墓及访问友人,原来是先父义子塔蒂的弟弟尤西比奥临去世前在病中赶制的。谜团被解开,古巴友人的深厚情谊令我们十分感动。

大沙华公墓处于海边的风水宝地,又管理的很好,是先侨身后安息的好地方。侨属们大可放心。

    (二)追寻龙迹方面:

1、在格雷拉

在这个属于哈瓦那的小镇,除了港口码头凭吊,我们还找到了中华会馆。此地曾经建立中华会馆,说明当年华侨华人不少。古巴华侨大多曾与当地女子结婚或同居,育有子女。所以现在此地一定有不少混血华裔。我们在街上见到一些行人,样子有点像中国人,可惜未有时间深入访问。在中华会馆门口的墙壁上,有一块铜牌,用西班牙文写着:“这个地方曾经居住过住过革命烈士马努埃尔·路易斯(1914-1968年)他是在古巴的华人的楷模、中国共产主义联盟主席,中华会馆主席1960-1968  雷格拉 1993512 中华会馆百年纪念日”。这位先侨的中文姓名,有待查找。

事后还得知该镇有一座坟墓,是当年专门埋葬船上死去的华工的。

格雷拉名不见经传,寻找华人历史轨迹,需要深入调查。

2、在哈瓦那中国城

63中午,我们在古巴洪门民治党总部宴请古巴现有14个社团的领袖,包括:中华总会馆五人,包括会长伍迎创先生,第一副会长崔广昌将军,第二副会长蔡国强将军,西文书记并任古巴洪门民治党副主席周卓明,财务主任及光滑白总编辑赵文立(肇商)先生。华侨社会主义同盟主席沈先蓮女士,陈颖川堂主席陈美美女士,李陇西堂主席李小玉女士,黄江夏堂主席黄锦芳女士,溯源堂主席邝启宏先生,至德堂主席吴玉花女士,余风采堂主席余伟胜先生,九江公会主席曾广仁先生,中山自治所主席刘金胜先生,龙岗公所主席刘淑芳女士,安定堂副主席伍志强先生。洪门主席蒋祖乐先生因为适逢到中国访问,未能见到。本来我还邀请了中华武术协会会长李荣富先生,但他要接待中国来的教练也未能应约。

当天下午,参观了洪门总部、黄江夏堂和中国城著名的天坛饭店。第二天又参观了古巴中华总会馆和光华报社。

通过对古巴侨社的访问,与侨领们进一步建立和巩固了友谊,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更好基础;同时掌握了一些老侨社会和三大侨团重要数据:

古巴现有老侨168人;

古巴中华总会馆现有会员2500人左右,最高峰为上世纪40年代末6万人。这个总会馆是古巴华侨全国性最高机构。创立于1893年。当时集资4.6万余美元购置馆址和修建两幢楼房作为会馆产业和会员活动场所。1959年卡斯特罗革命后,部分馆舍被政府分配给市民居住,主楼只剩下两层。

洪门现有785人,最高峰也是上世纪40年代末,人数不详;

社会主义同盟现有106人,其中6人为中国来的华侨,其余是华裔。

参观会馆和报社,总体感觉是古巴华侨历史悠久、文物丰富,但有危机感。正如伍迎创主席跟我说的:会馆里的每一件东西都是文物。老侨已老,人数越来越少。虽有华裔后继,但他们不懂中文。所以这段历史急待抢救,大批珍贵文物急待保护。

3、在大沙华

    大沙华是古巴中部维亚克拉拉省的一个县城,该省第二大城市。中文地图上的名称是大萨瓜(Sagua la Grande),也译成沙瓜拉格兰德,华人译为大沙华·。大沙华位于大萨瓜河畔,离河口24公里,东南距圣克拉拉45公里。面积661平方千米,人口5.7万(2004)。附近三角洲曾是农、畜产品的集散地和加工中心。产品经外港伊萨贝拉输出。工业有制糖、冶金、化学、酿酒、纺织、罐头食品等。以前还是铁路枢纽。大沙华1812年建城,1842年设县。1853年有华工到此。该埠华侨最多的时期是20世纪50年代,有华侨3000多人聚居,现已全部去世,但仍有大量华裔在此生活。其中,黄伟雄医生及其弟弟(也是医生)是还会讲广东话的。而90年代当过中华会馆主席的黄马里奥,则不会说中文了。

1880年华人在此建造了全古巴第一座中华会馆馆舍(木屋),比哈瓦那的中华总会馆早13年。到1925年,又在原地把木屋馆舍改建成两层的钢筋水泥楼房。现时这座楼房还在,但早已人去楼空。据说,90年代末,最后的两个老侨把里面的台椅家什卖给了当地的一个商人。2009年,美国堪萨斯大学刘博智教授第一次来访时,屋内还有一个陶瓷关公像,一张桌子。一年后他与谭艳萍小姐来访,这两样东西也不见了。现在馆内文物已经荡然无存。

好在还有有心人,正在抢救大沙华华人史。这就是黄马里奥一家。黄马里奥正在写一本记载当地华人的书。他不懂中文,用西班牙文写的。我看过他的书稿。请他拷贝给我,他不肯,版权意识很强。他说等出版之后,会传电子版给我。他的太太是一个制图师,他绘制的《古巴大沙华20世纪50年代华侨华人企业分布图》很有价值,我已用照相机拍摄,并放大印晒出来。

得到黄马里奥的帮助,我找到了先父当年的商店旧址及其工商注册文件。这是先父1940年代先后开设的两家商店,一家叫做“黄记”,一家叫做“沙瓜珍珠”。老街坊热情回忆了先父的为人及其经营情况,说他的商店货物很多,对当地人很好,小学生来买一分钱的东西,他也卖。街坊赞扬他是一个“高尚的人”。

    (三)了解古巴

我们的访问,深入到大城市哈瓦那,马坦萨斯省的省会,维亚克拉拉省的大沙华,旅游特区巴拉德罗海滩;自驾车又沿北环公路还途径马坦萨斯和维亚克拉拉两个省10多个城镇及广大农村地区,所以对古巴社会有比较深切的了解和认识。

古巴正在进行政治经济调整,官方近两年陆续推出一系列政策,如裁减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国营企业职工,减少凭票供应的生活必需品,允许某些领域个体经营,建立开发区、开放公民海外旅游、公布外资投资法,大力发展旅游业等。。国营商店依然商品奇缺,比如面包店,只见很少量的面包;百货店的日用品很少。古巴以雪茄、咖啡闻名,但我们在国营商店买不到。虽然改革是缓慢的,但也看出效果。我们可以住上私人旅馆,价格比国营酒店便宜得多。我们到私人餐厅吃饭,菜肴丰富,鱼肉不缺,服务也非常好。在哈瓦那和乡间小镇街头,我们看到私人汽车、马车的出租服务,卖水果蔬菜和肉类的摊档的货物国营商店多。房产、汽车交易也解冻了。据前两年如果古巴的游客说,古巴的物资供应已经有了改善。总体感觉古巴人的生活相当于中国90年代初的水平。

据我的观察,古巴人虽然还比较穷,但身体健康,气色好,没有见到面黄肌瘦的现象。人们衣着整洁光鲜,妇女打扮入时。古巴社会公平,官民同甘共苦,环境保护和社会治安很好。他们有免费医疗。如住在哈瓦那郊区Guanabacoa小镇的81岁华裔画家吴帝胄,5月来新会寻根,回程经香港时在电梯上摔了一跤,回到古巴所有的检查和治疗都是免费的。住房、教育也是免费的,所以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据吴帝胄先生告知,现时古巴人凭证购买的东西已经不多,计有:米七斤,白糖三斤,黑糖一斤,油三两,面条一包重一斤,鸡肉一磅,咖啡一包三两,火柴一盒。

居民生活所需,可由自由市场(俗称黑市)补足。哈瓦那华裔油画家陈国成给我略举了一些物价情况:猪肉每斤25土比索(相当于一美元),排骨每斤16土比索(0.64美元),黑豆每斤10-20土比索(过年时最贵),米(越南米、巴西米)25土比索四至五斤,鸡蛋25土比索14只,土雪茄每枝一土比索。

我们向私人买过一包24枝装的土雪茄,索价二红比索(相当于25土比索)。

这样的物价无疑是非常低的。古巴侨民和侨民后裔达200万人,分布在40多个国家,是古巴现有人口的17.7%。其中80%生活在美国,主要集中于佛罗里达州。去年古巴有27.7亿美元的外汇收入,预计今年将突破30亿美元。许多人家都有侨汇。所以古巴人尤其是侨汇主要流向的的哈瓦那人,可以像台山人一样靠侨汇生活。另外,古巴发展旅游业,除给国家带来外汇之外 ,餐馆、旅业、出租车等服务行业也有得益。去年约60万侨民回古巴旅游探亲,他们还会给亲人送钱。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拥有较高收入、拥有外汇,这就是古巴人(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人)并不太穷的原因。

以华裔画家陈国成为例,他是个自由职业者,没有工资收入。但他教画、卖画。他的画卖给迈亚密回国探亲的侨民,得到较多的美元,所以他来中国的机票和在广东华侨博物馆举办展览的费用,自己都出得起。又如现任中华总会馆主席的伍迎创先生,他每月的退休金只有41土比索,折算起来只有1.64美元,但他女儿在美国,以前他去美国开国餐厅赚了些钱,所以生活没有问题。

本次旅游的遗憾是时间太短。我的儿女要上班,所以未能尽兴。

三、感想与建议

古巴华侨华人社会和历史在全世界的华侨社会和华侨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一座尚未充分发掘的富矿,亟待开采,160多年积存下来的大批华侨文物更急待整理、保护。而现时老侨硕果仅存160多人,现有社团组织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多。现任侨领文化程度不高,没有力量做好有关工作。如果我们中国没有人去抢救,这些历史文物不出十年必将像大沙华中华会馆一样落入他人之手,或者散失殆尽。

如何抢救,第一步,我建议我们学院派出专业人员前往调查,摄影录像,登记造册,写出报告。

因为意犹未尽,我和家属会再去古巴下次去,要多走些地方,多住些时间。

我建议我院老师,特别是喜欢旅游和对拉美、南美华侨研究有兴趣的老师,尽早到古巴去。最好利用寒暑假,到那里多深入考察古巴民情和华侨侨情。我相信你们无论是作为旅游者或者研究者,都会不虚此行。

                                                     20149月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