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4月,暨南大学校刊记者杨伟龙专访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曹云华院长,全文刊登在暨南大学校刊第603期头条http://newspaper.jnu.edu.cn/Content.aspx?id=4340,以下是全文转载)
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布《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决定以各类高校为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我校一直是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重镇,为了响应需求,学校以华侨华人研究院为主体,联合中国人民大学欧洲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等研究基地,整合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地方(外)侨办及海内外高校各相关学院、研究机构和中新社等企事业单位力量,于2012年8月启动了国家“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工作(现更名为“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并已完成教育部“2011计划”的申报工作。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华人”,目前全世界有6000余万海外侨胞,国内有3000余万归侨侨眷。如何全面发挥他们的作用,为解决中国和平发展所面临的国家安全维护、周边外交拓展、海外利益保护等诸多问题提供对策,是当前我国内政外交所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使命。“中心”成立后聚焦侨情世情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急需,为了了解“中心”目前的发展、将来的规划、科研人才方面的成就,记者采访了我校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曹云华教授。
基础:为有源头活水来
据曹老师介绍,目前,全球华侨华人分布于全球198个国家和地区,组建的各类华侨华人社团超过20万个,拥有极为广泛的社会网络,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我校作为华侨学校,早就具有华侨华人研究的传统、基础和经验。2000年,我校取得了教育部华侨华人研究的唯一重点人文社科基地,2006年,我校成立华侨华人研究院,到2011年,学校再次整合国际关系和华侨华人研究及其他相关领域研究的力量,成立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同时,学校设立以胡军校长为组长,由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新传院、管理学院、华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及各主管部处领导组成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导小组。并投入1000万,建设华侨华人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至此,我校完成了牵头高校内部学科与机构一体化的融合。
多年的“准备”,为“中心”的启动铺好了道路,提供了必要的硬件条件。“‘中心’是在基地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曹老师谈道。
另一方面,华侨华人研究涉及面广泛,涵盖了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等多个学科。“我校本身就有人文社会学科优势,这是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基础”。据曹老师介绍,为了整合全校的优势力量投入到华侨华人的研究中,2011年华侨华人研究院投入200多万,在全校招标,设 立了40多个课题。“通过招标的方式动员起全校师生参与研究,一下子把华侨华人研究做大做活了,这成为协同创新中心成立的重要起点,也在学校形成大华侨华人研究的新格局。”
硬件基础加上学科优势使我校的华侨华人研究有基础、有准备、有创新、有希望,因此当“2011计划”提出时,我校自然成为华侨华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的主体。在国侨办的领导下,完成了侨务系统内高校的组合,打造了今天的“中心”。
如今,“中心”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发展,并确立围绕“华侨华人与中国和平发展”这一国家重大需求,做到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同时真正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开放:天下谁人不识君
“长期以来,华侨华人研究一直依附于历史学,这种状况极大地束缚了她的发展。”谈到过去的华侨华人研究,曹老师表示,“历史的研究无法满足国家对外开放和走向世界的现实需求,无法解决海外华侨华人面对的各种现实问题。华侨华人研究是综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它需要各学科通力合作,发挥我校学科门类齐全的优势,使学校华侨华人研究成为全中国华侨华人研究中心,乃至世界华侨华人研究的中心。”
“我们必须要有开放的意识和精神。因此,‘中心’要向全校开放、向全中国乃至向全世界开放,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学者来参与到华侨华人研究,要使‘中心’成为聚集全世界最优秀的华侨华人研究人才的荟萃之地。”
2013年,“中心”向全球学者发布了两个招标课题——《华人高技术移民研究》和《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研究》,两个项目分别由洛杉矶加州大学周敏教授和台湾青云科技大学侍建宇教授中标,这开创了国内外高校,研究人员协同创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我校作为“中心”的主体和牵头单位,在开放上也起到了表率作用。除了整合各人文社会学科参与到华侨华人的研究中外,在人才政策上也极具开放性。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要求学院所有的中青年教师,都必须到国外著名的研究机构和大学做一年左右的访问学者。“最近3年,每年都有1-2中青年老师出国访问。”
同时,学院还聘请海内外华侨华人研究的领军人物及有重要影响的专家学者当客座教授。目前,学院已经聘请厦门大学的李明欢教授为特聘教授,同时邀请了一批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知名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刘宏教授,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王灵智教授,洛杉矶分校周敏教授等,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我校开展学术论坛和讲座,使硕士、博士、博士后能够分享学界领军人物的科研前沿成果,培养其国际视野。最近5年,华侨华人研究院已经聘请了海内外著名教授30多人,在人才培养和开放上下足了功夫。
未来:万紫千红总是春
“中心最近发展的势头较好”,谈到未来,曹老师满是期待。学校对协同创新中心支持力度很大,胡校长、林副校长、宋副校长等领导都亲自过问。基地一位老资格教授说,“暨大华侨华人研究的春天到了。”
“中心”自成立以来,通过校内外协同创新,培育了一批重大重点课题,并以此带动了学术与学科整合,更为国家侨务工作和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诸多服务。近年,“中心”获批涉侨重大重点课题202项,经费达到800余万(包括其他协同创新高校)。同时,由我校牵头撰写的《世界侨情报告》《南海地区形势报告》及《世界华侨华人研究文库》等系列出版物对当前世界主要国家侨情及海外华侨华人热点问题展开深入探析,并对当前出现的一些涉侨问题提出对策思考,对政府、相关企业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其中《世界侨情报告》是我校的标志性成果,每年出版一本,该成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并得到侨办领导重视。另外,我校旨在反映全世界的华侨华人研究的最前沿成果的“华侨华人研究文库”两年来出版了12种,计划在今后5-8年,达到100种的规模。
服务社会方面,“中心”向国务院侨办等政府部门提交了30余篇重要研究报告,其中20多篇被政府部门采纳,报送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政府决策服务。同时中心还积极开展侨务干部培训,近三年已经举办两期全国侨务干部培训会,培训了150余名地方侨务干部。这些举措让“中心”在服务社会上发挥了重要的力量。
作为协同创新中心,与其他单位的协同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有了很好的开端,各协同单位根据优势进行分工、合作,我想经过几年的磨合,我们可以做的更好”,曹老师自信满满的说。“中心”的各项建设工作正稳步推进,将来充满希望。
目前,“中心”在国内作为华侨华人研究中心的地位已经初步确立起来,成为全国华侨华人研究的制高点,最终成为全球华侨华人研究的中心是华侨华人研究院的目标,也是协同创新中心的目标。“中心”取得的诸多成就,推动了全球的华侨华人研究,也让其离目标越来越近,相信如此步步为营,目标终将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