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全球化背景下解读“素质”的流动——香港学者Barry教授与严海蓉教授联袂为我院授课

作者:guojiguanxi&nbs 时间:2014-04-28 点击:302

国际关系学院网讯(通讯员 饶佳琪)2014年4月17日,香港科技大学教授Barry Sautman和香港理工大学严海蓉教授我院,为全体师生做了主题为“素质的流动:东北亚、中国和非洲”的学术讲座。两位教授从“素质”的定义出发,批判性地提出了素质概念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中的新意涵。本次讲座由副院长张振江教授主持,吴金平教授等出席。

严教授首先通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梳理了“素质”一词在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不同解释之后,提出当代“素质”一词存在两个层面理论指向:一是从种族视角来理解;二是从阶级视角来理解。随后,Barry Sautman教授通过华人在非洲的案例,为我们具体阐述了 “素质”从中国传到非洲这一现象以及其背后的涵义。他用三个迥异的具体事例分析了中国人在赞比亚使用“素质”一词时,折射出对“素质”的三种不同情景下的两种不同理解的相互交织与作用。在最后,Sautman教授指出“素质”本是舶来词,但在中国受到了高度关注并得到广泛使用。我们在研究分析中国人用“素质”这个词是否有种族化倾向时,首先应先弄清此时“素质”是属于哪一种定义。

讲座中,同学们积极参与现场互动,就“素质”的含义、民主、中非关系等领域提出了许多疑问,两位教授一一做出了独到专业的解答。

次日,两位教授参与“中国人在非洲-非洲人在中国”(ACCA)筹备组的相关讨论,为今年底即将举行的国际研讨会做准备。


嘉宾简介:

Barry Sautman副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任教。他于199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政治学博士学位。他的专著包括:The Chinese are the Worst? : Human Rights and Labor Practices in Zambian Mining(2013),发表论文有Bashing ‘The Chinese’: Contextualizing Zambia’s Colum Coal Mine Shooting(2014)等。

严海蓉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政治发展、社会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社会经济、中非关系、城乡关系等。她在华盛顿大学取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并在普林斯顿大学取得博士后学位。近些年她和香港科技大学的Barry教授一起研究中非关系。她的出版作品包括专著New Masters, New Servants: Migration, Development, and Women Workers in China,合作编著What’s Left of Asia? (positions杂志的专刊),和合著 East Mountain Tiger, West Mountain Tiger: China, Africa, the West and “Colonialism”等。


国际关系学院/华人华侨研究院

2014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