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公告  学院新闻

汪洋书记对我校教授编修《广东华侨史》作重要指示

作者:admin 时间:2012-11-05 点击:287
 ■汪洋书记提出“十六字”编修方针,强调不能附加过多功利色彩,要基于史实,“拿出一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书”

■该书系我校推进“协同创新”的重大工程,预计用5至8年时间完成,中英文双语出版。我校张应龙教授荣任主编。

近日,广东省召开《广东华侨史》筹备工作汇报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听取省侨办负责人、相关单位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们的发言后,对该书的编修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该书对广东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要求去掉功利浮躁,严谨求实,“争取拿出一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书”。

我校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教授荣任该书主编,并担任省委专设的编修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

去掉功利、严谨求实:

汪洋书记提“十六字”编撰方针

汪洋书记指出,编修《广东华侨史》对广东的经济文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有利于传承广东优秀文化,通过编修《广东华侨史》,学习历史传承广东优秀文化,传承广东务实、创新、开放的文化基因;二是有利于增强广东对海外华人华侨的向心力,增强华侨华人对祖国和家乡的归属感;三是有利于开辟广东“走出去”的渠道,为广东以后的经贸文化交流打开渠道、积累资源;四是有利于培养史学研究人才,带出一支未来几十年广东历史研究的人才队伍。

对该书的编修原则,汪洋书记提出“十六字”方针:“资料详实、观点全面、定性准确、结论权威”。汪洋书记强调,搜集史料是修史的基础性工作,拥有翔实的史料资源是编史最重要的前提。对于一些存在争议的重大事件和关键问题,要通过对史料的征集、分析、研究、论证,作出接近事实的评价。写史贵在求实,不能在编写史书的过程中附加过多的功利色彩,不能过分强调“古为今用”,要从史实出发,而不是从定义出发,不能被意识形态和民族情绪所左右,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争取拿出一本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史书。

汪洋书记还针对编史工作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要对编史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第二,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三是要要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的作用。

整合资源、协同创新:

为广东华侨研究锦上添花

目前广东省委成立了《广东华侨史》编修工程领导小组,朱小丹省长任领导小组组长,我校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张应龙教授任领导小组副组长,并担任该书主编。该书的编修工作涉及省侨办、省财政厅、省党史研究室、省文化厅、省外办、省档案局、省方志办、省社科院、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省电视台、中山大学、暨南大学、五邑大学等单位,并且还将面向全国和海外吸纳优秀研究人员。《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是一个庞大的“协同创新”系统工程,预计将历时5至8年时间完成。届时,将出版发行中文版图书和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英文版图书。

张应龙教授说,该书的编修是侨史学界大事,同时也是侨界大事,从某种意义而言,彰显了广东省的魄力。他希望该书能够在资料搜集、内容呈现和理论提炼三个方面上取得崭新突破,并通过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弘扬广东省扎实严谨的学风,重振广东省华侨研究的辉煌。

近年来,我校依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侨华人研究院,整合优势资源,进行多层次、多学科、多领域的协同创新,在华侨华人研究领域内取得可喜成绩,包括一系列国家社科、教育部重大项目成功立项,成立“华侨华人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启动建设“世界华侨华人文库”项目等瞩目成果。此次张应龙教授担任《广东华侨史》主编,将有助推动我校在华侨华人领域内的科研水平,为我校华侨华人研究锦上添花。